2014-04-08 11:27 來源:昌都報 點擊:0
2008年類烏齊縣從縣直單位選派3名干部職工分赴賓達鄉熱西村、類烏齊鎮孟達村、甲??ㄠl東登卡村擔任黨支部書記。經過兩年多的下派工作,這3名選派干部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深入群眾,深入基層,了解群眾的思想狀況,了解群眾最需要解決的實際困難,為群眾辦了大量的實事好事,解決了不少遺留問題,整頓了村級干部隊伍,完善了“兩委”班子規章制度,建立了村級后備干部隊伍,增添了黨組織的生機與活力,美化了村居環境,進一步完善了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同時,也使他們豐富了閱歷,積累了經驗,提高了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
縣委政府資金支持、政策扶持,
為選派干部干事創業搭建平臺
認清形勢,抓住機遇,高度重視干部選派工作。2008年昌都地委、地委組織部針對一些貧困村、落后村難治理、治理效果不明顯的問題,決定從縣、鄉單位選派干部到村(居)黨支部任職,并輔以多項優惠政策。類烏齊縣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大力宣傳,號召全縣有志青年干部下基層深入貧困村、落后村干事創業,并努力做到政治上關心,思想上重視,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顧,為選派干部順利開展工作創造有利條件。
資金支持、政策傾斜,為選派干部工作構建平臺。3名選派干部剛一到村任職,縣委就從援藏資金里為他們分別解決了5000元辦公經費,改善其辦公條件。類烏齊鎮孟達村交通條件差,在沒有安排建設項目的情況下,縣交通局為該村免費提供裝載機等設備,修筑鄉村道路。根據各村不同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等,縣相關部門分別在熱西村、東登卡村建設了蔬菜大棚,并為蔬菜大棚基地修建了通往鄉鎮的道路,在孟達村建設了圈養牦牛育肥基地。
強化培養教育力度,為選派干部工作提供智力支持。農牧區的工作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復雜而又繁瑣的工作,為保證選派干部能大展身手,取得顯著成效,縣委組織部利用地委黨校培訓黨員干部的有利陣地,分別選派3名干部到地委黨校進行培訓,豐富知識,加強理論修養。2009年選派熱西村黨支部書記央宗到重慶市對口支援區縣進行了為時3個月的培訓,以開闊視野,增加閱歷,掌握農村工作的多項技能。
關心生活,經常座談,為選派干部工作出謀劃策??h委組織部作為選派干部的直接組織者、領導者,經常深入選派干部所在的鄉鎮及農牧村進行調查研究,察看取得的成果,調查存在的問題,并為其當前工作積極獻計獻策。每年年初召開一次選派干部及大學生“村官”座談會,互相交流經驗,取長補短,詳細了解選派干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確保選派干部能夠安心基層、扎根基層。
嚴格管理,確保選派干部健康成長。選派干部到村任職后,我縣為選派干部制定了目標考核責任書,要求選派干部嚴格服從所在鄉鎮的組織管理,經常向鄉鎮領導、組織部領導匯報工作,選派干部有事必須向鄉鎮領導請假,出差離開縣城必須在縣委組織部備案,每年年底進行工作總結。要求選派干部嚴于律己,清正廉潔,通過嚴格管理,多壓擔子,促使其迅速成長。
選派干部求真務實 成績顯著
一是加強了村級“兩委”班子干部隊伍建設。選派以前的三個村全部都是“兩委”班子軟弱渙散的村,黨支部戰斗力不強,村委會領導群眾發展致富思路不明確?,F在三個村的“兩委”班子都成了村民的“主心骨”,成為了領導群眾致富奔小康、維護社會穩定的“領頭雁”;二是鞏固了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兩年多的工作中,三個村共培養入黨積極分子18名,新發展黨員16名,培養村級后備干部11名;三是完善了村級組織建設各項規章制度;四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維護了社會的穩定。賓達鄉熱西村利用214國道線改擴建機會,組織村民集資10萬元,創辦了村里第一個集體經濟實體沙石場,2009年實現經濟收入75萬余元,利潤50多萬元,協調工程項目負責人招收本村村民組成運輸車隊,實現創收13萬多元,2010年創辦了奶牛養殖場,每個月出售牛奶、酸奶等實現經濟收入三四千元。2010年還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建起了9座蔬菜大棚,總投資73萬元;孟達村針對村里不通路、不通電的問題,聯系建立了“牧家書屋”,帶領村民學科技、講文明、修路、引水,切實改變了村民的居住環境,并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積極籌備建立起了牦牛育肥基地;東登卡村選派干部積極聯系黨建扶貧單位,爭取到黨建扶貧資金25萬元,把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進一步規范化、制度化,同時,把東登卡村建成了我縣第一個“移動電話村”。五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創先爭優活動的開展,為民辦實事做好事。東登卡村通過節約村級運轉經費和向縣直各單位籌集資金共3.3萬元,幫助7戶困難戶解決看病難等問題。在創先爭優活動中,了解到困難老黨員貢桑旺姆收養了4名孤兒后,村黨支部多方請求援助,給孤兒捐錢捐物;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期間,向縣有關部門籌集資金1300元,組織村干部、黨員修建了河堤;熱西村黨支部成員經常深入群眾家中,了解群眾疾苦,組織當地干部群眾為15名低保人員、3名特困人員捐款6400多元,捐衣、褲、鞋200多件(條、雙),同時積極協調縣民政部門為他們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與關懷;孟達村黨支部多次帶領村民義務修建孟達自然村至孟多自然村的泥濘道路,以及通往夏季牧場的村路,修路長達20多公里。2010年4月在孟嘎山上順利完成植樹造林13萬多株,造林面積達1000多畝,保護了環境,造福了群眾。六是轉變了群眾思想,改善了村居環境。三名選派干部先后在各村逐步建立了“農家書屋”、“牧家書屋”,還堅持每天早中晚為群眾播放康巴藏語廣播,使群眾進一步了解國家的政策、法規、先進實用的農牧技術,使群眾思想很大程度地得到了改變,素質明顯提高,送子女上學率也達到了100%,逐步改變了原來“等、靠、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