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5 15:08 來源:昌都報 點擊:0
公元7世紀初,居住在臧河(今雅魯藏布江)中游南部雅隆河谷的悉補野部迅速發展起來,他們的首領即是藏族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松贊干布。松贊干布是在父親囊日倫贊被臣下毒死,屬部紛紛叛亂的危難之際繼承王位的。史稱:“松贊干布贊普之時,父王所屬庶民心懷怨望,母后所屬庶民公開叛離,外戚如象雄(羊同),犛牛蘇毗、聶尼達布、工布、娘布等均公開叛變。父王囊日倫贊被進毒遇弒而薨逝?!彼少澑刹加啄暧H政,采取果斷措施,“對進毒為首者諸人等斷然盡行斬滅,令其絕嗣。其后叛離之民庶復歸轄治之下。又后,娘·芒布杰尚囊對蘇毗一切部落不用發兵征討,有如種羊領群之方法,以舌劍唇槍服之。不損失戶數,悉歸其正之編氓矣。在收撫舊部的同時,松贊干布開始了拓韁擴土、統一青藏高原的征服活動。達布、工布、娘布、東女、蘇毗等相繼歸其治下,及公元644年左右兼并羊同,統一大業即告完成。從此,一個強大的奴隸制政權——吐蕃王朝產生了,青藏高原的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松贊干布在大力發展農牧業生產的同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完善王朝的軍事、行政管理制度。遷都拉薩,實現政治中心的北移;將轄區劃分為四茹(后增至五茹),即烏茹(中央翼,治拉薩),約茹(左翼,治乃東昌都),葉茹(右翼,治南木林)和茹拉(支翼,治拉孜),分設將帥統領;將中央官員分為“貢論大、中、小三者,囊論三者,喻寒波三者,總計九種,此即九大論”。各級官員以章飾分別高低貴賤,計有瑟瑟、金、金涂銀、銀、銅等六等。更為重要的是,派大臣吞米·桑布札前往天竺學習文字學,并仿天竺文字創制藏文,為吐蕃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他還制訂“六大法”、“十善法”等法規;積極利用盟會制度加強其與各屬部的關系,以維護王朝根基的穩固。
吐蕃王朝開放的政策和虛心學習外來文化的精神,為吐蕃王朝更大的發展及文化的繁榮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并成為吐蕃擴張的重要契機之一。
?。玻罗淞|擴及其與唐朝、南詔的關系
吐蕃在結束了對西藏本地地區的統一戰爭之后,即開始對周邊地區的新的征略活動。由于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地勢相對低緩開闊,宜農宜牧,成為吐蕃向外擴張的首選之地。公元638年,松贊干布以唐朝未允蕃使請婚系吐谷渾離間所致為借口,親率大軍20萬人,攻掠吐谷渾,吐谷渾主逃往青海湖以北,其國貲牲畜均為吐蕃所據。隨后,又攻破黨項、白蘭等部,勒兵進抵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地方。唐蕃聯姻約和后,吐蕃軍退回本土,在松贊干布之世,唐蕃相安無事。
吐蕃武力東擴并占據今昌都等康區地方,是在松贊干布去世,噶爾家族專權時期。656年,祿東贊(即噶爾·東贊域宋)率兵攻白蘭,黨項畏逼,請求唐朝支持其舉部內遷,留在今川西、甘南、青海東南部等故地的黨項人即歸吐蕃治下。680年,吐蕃攻陷唐安戎城(在今四川茂汶境內);西河河蠻與其他各蠻部也降附吐蕃,唐罷棄姚州(今云南姚安北)。其時,昌都地區無疑已在吐蕃的牢固控制之下。
活動在今云南境內的南詔政權,在唐蕃關系中占據十分顯著的位置。南詔的向背,直接影響到唐、蕃在這一地區轄境的伸縮。唐前期,南詔一直與唐保持密切的隸屬關系。703年,吐蕃贊普赤都松芒布支親征南詔,征服各部,次年死于南詔。至8世紀中期,鮮于仲通領劍南節度使,因南詔主攻殺太守張虔陀而出兵攻之,并不容閣羅鳳謝罪自新,遂使唐與南詔交惡,遂北臣吐蕃,“吐蕃以為弟,夷謂弟為‘鐘’,故稱‘贊普鐘’,給金印,號‘東帝’”。779年,南詔主閣羅鳳卒,其孫異弁尋嗣立,悉眾20萬與吐蕃并力攻唐邊地,兵分三路:一趨茂州,逾文川,擾灌口;一趨扶州、文州,掠方維、白壩;一侵黎、雅,叩邛峽關。結果為唐劍南西川軍擊敗。吐蕃與南詔關系也發生新的變化,不堪索兵助陣的南詔主,在唐朝節度使韋皋的招撫之下,開始與唐朝暗中聯系。793年,南詔遣使入唐,上表請棄吐蕃歸唐,次年與吐蕃決裂,與唐朝結盟并大敗吐蕃,于是吐蕃在云南的影響日漸衰微,對康區的控制也受到影響。
二、吐蕃統治下的昌都
由于資料奇缺,目前還難于對吐蕃統治昌都的史事作一個全面的介紹,我們只能利用零散的材料探究一下吐蕃下昌都的大致狀況。
按照本教史書的傳統說法,古象雄分別由里、中、外三部分組成。其中“外象雄是以穹保六峰山為中心的一塊地方,也叫孫巴精雪,包括三十九個部落”。旅居意大利的著名藏族學者南喀諾布先生指出:“下部協來加嘎(she le rgya skar)的瓊布六峰山,也稱之為松巴嶺之精雪(sum pa gling gi gyim shod)。在瓊布所屬,有瓊布白、黑、黃三部落的三大寺。洛鄧建的夏色等寺廣布于瓊布丁青一帶?!币陨稀榜繁!?、“瓊布”均是藏語khyung po之音譯,系丁青一帶之古地名?!八砂汀奔磗um pa,也即漢文古書書中的“蘇毗”?!杜f唐書》謂:“蘇毗,本西羌族,為吐蕃所并,號孫波,在諸部最大?!睋毡緦W者佐藤長研究,蘇毗東南部分包括了昌都地區所屬的邊壩縣丹達山一帶。而“精雪”則是昌都丁青覺恩一帶的古地名。藏文中的“孜珠”(rtsi drug),意為六山峰?!碍偛剂椒濉笔侵脯F今昌都地區西北部丁青縣覺恩鄉的孜珠寺所在地。又據藏史名著《智者喜宴》記載,松贊干布時,曾在屬地建立十八個采邑。只要各領主服從贊普指令,擁護王權,承擔賦稅,仍可如從前一樣,繼續作為土地、牲畜和屬民的主人,管理各自采邑。其中即有設在康區的“多康多欽八武士千戶部”。在吐蕃王朝以軍事組織為核心的五茹(五翼)中,也有包括今昌都大部分區域的“蘇毗茹”。足見,昌都在吐蕃轄區中的位置。
康區是吐蕃東向擴張的突破口,由防守邊地上、中、下三勇士部的中勇士部來負責,其據地大約即在昌都?!吨钦呦惭纭份d,“中勇士部是在貝南隆山以上,恰廓達瓦以下地方,由十二貝甲(sbas rgya)部居此,并任那雪之官”?!澳茄笔遣嘉鞅钡谋热?、丁青、邊壩一帶之古地名。也是康區“十雪地”(意為十山麓地)之一。統領中勇士部的貝氏即出自那雪的小千戶。
赤松德贊(754~797年在位)時期,吐蕃王朝更進一步加強對昌都一帶的控制。他利用封賜土地的辦法來拉攏控制康區的部落頭人。據《拉多世系》記載,為了表彰拉多頭人的功績,赤松德贊授予拉多頭人“英雄猛虎”稱號,以其保衛多康六崗眾生而駐守邊關,特派南拉·耶孜噶布戰神為其左右護法神。拉多王是百姓的神,是藏區大統一后的功臣,故賜名為“拉多王”,意為第一神王。此后,拉多王借助這一封號,擴大自己的勢力和地盤,一時譽滿康區,成為昌都一帶勢力最大的部落之一。拉多故地即今卡若區所屬的拉多鄉。此外,刻于公元804年的察雅仁達摩崖石文中的“大蕃國”等字,也反映了察雅地方在吐蕃王朝時期的一些情況。
第二節 吐蕃王朝昌都的交通與社會經濟狀況
一、昌都境內唐蕃古道走向
吐蕃王朝時期,青藏高原地區的交通網絡業已形成,南通尼泊爾、印度,西通中亞,北通西域,東與川滇相連,其中以青藏間的唐蕃古道最為重要。吐蕃與川滇地區的交通要道也占據十分顯著的位置。川藏道有南北二道,北道由維州、松州,南道由雅州、黎州、嵩州,南北兩道在昌都會合,然后北取那曲到拉薩,南取林芝到拉薩。黃奮生先生認為,吐蕃東擴時出兵的東路南線,大抵出昌都經西康北部南下到康地。滇藏道也要經過昌都,于是,我們可以看到,昌都在地理交通上的獨特位置。它在吐蕃東向擴張,以及吐蕃與祖國西南邊疆兄弟民族交往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紐帶作用。
結合實地調查,我們對歷經昌都的川藏道在此作進一步的探討。這條道路大致經過今芒康、察雅、昌都、波密,再至拉薩。茲陳論據如下:
其一,在今芒康縣鹽井鄉有一條叫扎國徐的山溝,其一巨石上雕刻有四尊人像。當地百姓說居中者為松贊干布,左右二人即文成、墀尊兩位公主,旁邊側立者是大臣噶爾·東贊域宋。從雕刻風格和局部特征看,它有吐蕃時期雕刻的印跡。
其二,在芒康縣邦達鄉的拉堆也有內供圓雕大日如來和八大隨弟子像的殿堂。當地群眾稱此為文成公主進藏時所雕刻。有關研究者也認為:“造像的頭冠和服飾反映了地道的唐代早期造像的藝術風格,與西藏早期的吐蕃石刻風格大相徑庭,這批造像很可能是漢地工匠所為?!?BR> 其三,雕刻于公元804年的察雅仁達丹瑪摩崖造像,其無疑為吐蕃時代之作品。
以上三處具有代表性的早期石刻藝術品,均位于古代昌都地區的交通要道上,為我們勾畫這條路線提供了線索。
又據成書于1446年的《洛絨教法史》記載,第六世噶瑪巴通瓦頓登26歲時到康區傳教建寺。1441年在現今昌都噶瑪寺講法。開春后,他從噶瑪寺動身,經芒康到“窩額”(vo rngor,今察雅縣香堆一帶古地名)朝拜彌勒佛。爾后,他經“崩”(vbom,今芒康縣莽嶺鄉)到巴塘等地傳教。其傳法所走路線,恰好即是古時之川藏道。
清代漢文史籍《西藏圖考》內有專章介紹西藏各地程站,其記昌都交通謂:“江卡(芒康)半隅平坦,為藏爐大道,系巴塘、乍丫之中途,……有漢人寺在南墩(今芒康邦達鄉之拉堆),每年七月,巴、察二地客民皆云集貿易,如內地廟會?!а荆ń癫煅趴h)在江卡西南,即《會典圖》注之札雅廟也?!膳丛趯m角(今貢覺縣)路旁,其下依巖作碉房一間,內有石碣,僅存‘大蕃國’三漢字?!炷径啵ń窨ㄈ魠^)在乍丫西北,即古康也。古稱前藏,一名界喀木,通川滇?!迓∽谠陬愇辇R西南,其地有嘉裕橋,為藏、爐通津,亦西海進藏之要隘?!T般多,在洛隆宗西,地山險隘……。邊壩在碩般多之南,……爾后至拉薩?!笨梢?,吐蕃時期從芒康、察雅、昌都、洛隆、邊壩至拉薩的“川藏道”交通業已繁榮。由于交通便利,以及沿途所經地區人口相對稠密,物產豐富,始終是入藏的重要通道。清康熙五十八年和乾隆五十六年兩次用兵西藏皆取此道。
二、昌都地區社會經濟狀況
昌都地區是一個農牧兼重,兼有狩獵業的地區,經濟門類多樣。早在新石器時期,昌都的居民已經過著以農為主的定居生活,狩獵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家畜飼養、畜牧業均獲得一定的發展,卡若文化即體現了這一方面的成就。
吐蕃王朝建立后,統一與安定的社會環境為吐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及唐蕃聯姻,中原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生產技術等傳入吐蕃,更有力地促進了吐蕃社會經濟的發展。松贊干布時期,蓄水為地、引渠灌溉被廣泛采用,劃分田地,厘定升兩,并設立專職人員管理農牧業,社會分工趨于細致,呈現不斷進步的局面。
吐蕃時期,昌都地區的部落頭人讓屬民以村為單位承擔賦稅勞役,且使之專門化,類型大致有三,即賦稅、兵役和勞役,相應地形成賦稅村、兵役村和勞役村。據《拉多世系》記載,拉多部落的百姓和屬民是赤松德贊封賜給拉多頭人的。其時,拉多“擁有眾多侍從和百姓,格由、大亞、永忠三個村為他的賦稅村,然烏、瓊布、井內三個村為他的股兵役村,格克、亞羅、亞那為他的服勞役村”。
從上引史料也可以看到,昌都的拉多部落居地,在理論上也是贊普王權治下的地方,贊普是這塊土地的最高主人,拉多頭人管理這里的屬民、牲畜和土地必須經過贊普的封賜與授權,由頭人代贊普行使對屬民的管理與剝削,贊普與頭人,頭人與屬民形成隸屬關系。說明當時社會仍具有奴隸社會的某些特征。
《舊唐書》記東女國,“其所居,皆起重屋,王居九層,國人至六層。其王服青毛綾裙,下領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則羔裘,飾以紋錦”。說明當時的建筑工藝和毛紡手工都達到相當高的發展水平,這無疑與當時農牧業經濟的長足進步存在密切的關系。只可惜文獻奇缺,我們還難知其詳。
三、昌都地區的奴隸起義
長期的對外擴張,極大地消耗了吐蕃王朝的人力、財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被征服地區人民的不斷反抗。同時,大貴族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也愈演愈烈,終于導致吐蕃王朝的覆滅。公元842年,拉攏貝吉多杰刺殺達磨贊普,王室后裔云丹與斡松分據前后藏地區,受貴族擁戴相互火并,吐蕃各地守軍將領也擁兵自重,混戰不已,吐蕃的統一王權遂告終結。
在戰爭中遭受奴役的下層群眾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起義,徹底動搖了吐蕃王朝賴以統治的基礎。9世紀中葉,在吐蕃占領的河西隴右地區,以及吐蕃本部,先后爆發了奴隸平民起義。而吐蕃本土的暴動“首先發生在朵康地區,其首領是韋·科西來鄧”。據學者考證,此“朵康”即指今昌都與甘孜一帶地方。其首領韋·科西來鄧則是一位手工匠人。當時起義的奴隸和平民提供了“不砍山頭,要砍人頭”的口號,此事也發生在昌都附近。起義軍自東向西挺進,沿途各地的奴隸和平民紛紛加入起義隊伍,勢力日益壯大,直插吐蕃統治的腹心地帶,憤怒的奴隸還一舉掘毀神圣不可侵犯的歷代贊普陵墓。持續多年的奴隸大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在它的沉重打擊之下,吐蕃奴隸制政權終于瓦解。
在奴隸起義和王室內爭之中,吐蕃貴族勢力受到沉重打擊,一些大貴族或者被殺,或者四散逃離,阿里地區、青海宗喀地區、昌都地區皆有王室后裔。如“中部康區昂雪一帶的阿內家族,即是王室后裔”。昂雪即瀾滄江支流昂曲河下游,在今卡若區沙貢鄉一帶。贊普的這一支后裔在昂曲河下游沙貢地方,建起了頗具勢力的“沙貢第巴”(意為沙貢地方酋長)??梢?,昌都也曾是贊普后裔的避難所之一。
第三節 吐蕃王朝時期昌都的文化
一、唐代兩位公主進藏途經昌都的傳說
吐蕃王朝建立以后,松贊干布積極加強與周邊地區的聯系,學習和借鑒周邊地區先進的科技與文化,尤其唐朝的燦爛文化。他先迎娶尼泊爾墀尊公主,遂后又派大臣噶爾·東贊域宋(即祿東贊)攜重金到大唐首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請婚,迎娶文成公主。
唐蕃聯姻在藏族歷史上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無論在藏族民間文學,還是戲劇歌舞中,無論是作家文學,還是民間雕塑中,都有大量題材反映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故事。而流傳在昌都一帶的傳說,寓意深刻,想象豐富,頗具代表性。
昌都地區有關唐朝兩位公主進藏的傳說涉及唐蕃古道,頗有參考價值。在芒康鹽井的扎國徐,邦達的朗巴朗則,貢覺與察雅交界地,以及察雅仁達地方等,均有這一方面的內容。
在芒康鹽井扎國徐溝里一巨石上刻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墀尊公主及大臣噶爾·東贊域宋之雕像,在邦達的朗巴朗則殿堂供奉有據說是文成或金城公主進藏時雕刻的大日如來佛像。在貢覺與察雅交界的倉地方,有一塊遼闊的平地草灘,上寫巨幅藏文六字真言,據說也是文成公主用她的馬鞭一揮而就的。有關察雅旺布的仁達丹瑪摩崖造像的傳說,更集中地反映了有關唐朝公主進藏的相關內容。
察雅仁達地方流傳著一則優美的傳說:當年文成公主一行跋山涉水,取道察雅地方前往拉薩,曾在風光秀麗的仁達稍事休息,公主喜歡這塊地方,遂在非凡的造化與功德,在丹瑪懸崖上顯現出大日如來佛和八大隨弟子像。同時又運用法力,如同西天大圣孫行者那樣,拔幾根頭發往山上一吹,頃刻間在原本光禿的山脊上長出大片森林。當地百姓即采伐森林,按公主之愿望修建了仁達殿堂,用以供養佛像。為了造福當地百姓,公主教當地人民開荒種田,引水灌溉,使用水磨。其遺跡至今猶存。
有關唐朝兩位公主進藏經過昌都等地區的說法,其真實性尚待進一步考辨。察雅仁達摩崖造像刻于公元804年有可靠年代記載,它與文成、金城兩公主入藏無關。但是,它所反映的幾點史實值得注意:其一,這些佛像石刻就手法與風格而言是相當古老的,大多與唐代有關。其二,它充分體現了唐代時期昌都地區與祖國內地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密切聯系。其三,它具體反映了藏族人民對文成、金城兩位公主的熱愛與敬仰之情,表達了藏漢兩族人民世代團結友好的真摯愿望。
二、佛教在昌都地區的傳播
公元8世紀中葉,在贊普赤松德贊時期,建立了西藏歷史上第一座正規的寺院——桑耶寺,并由印度高僧寂護和蓮花生為主持開光,寂護還擔任寺院堪布,剃度七名吐蕃貴族青年出家,藏史上稱為“七覺士”,是藏傳佛教首批出家的藏族僧人。其中一位是木巴果家族的毗盧遮那。赤松德贊為培養佛經翻譯人才,派毗盧遮那等人到印度學經。他從印度學習密乘經典返藏后,雖然得到贊普的信任,但卻遭到了學顯教的印僧們和吐蕃本教徒及其代表勢力的反對。赤松德贊迫于壓力,不得不把毗盧遮那“流放”到康區察瓦壟(即寧靜、鹽井以西怒江河谷一帶)。至今在昌都各縣仍流傳著有關毗盧遮那被流放到昌都一帶的傳說。在江達、左貢、芒康、察雅、類烏齊等地,就有不少據說是毗盧遮那修行洞的地方?!肚嗍贰芬灿涊d,“尼峨生格所著《秘密藏續釋》這一釋論,是由譯師毗盧遮那在窩都(額)吐杰降欽寺中譯出的”。窩都(vog rdo)應為“窩額”(vog rngo)之訛,其地即今昌都察雅一帶。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毗盧遮那的流放,成為向康區傳播佛教的契機之一。
赤德松贊(798~815年在位)時期,包括昌都在內的康區佛教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弘揚,從察雅仁達丹瑪摩崖造像銘文中“安居總執事為窩額比丘朗卻熱,色桑布貝等”的記載,我們不僅了解到當時窩額(今察雅)有僧侶,而且有較大規模的寺廟。
熱巴貝在位時(815~836年),推行七戶養僧制度。規定凡是惡指指僧人者,斷其指;以惡眼視僧人者,剜其目。把僧人列為最高等級,還給一些寺院和佛堂分撥土地、牲畜與奴隸,作為其固定的經濟收入。這在康區也當有所反映。
據《第吾教法史》記載,晚年的熱巴巾為僧人修行特修復、重建六座寺廟,“在衛地修建了拉薩大昭寺和桑耶寺,在康地瓜州江邊建立了永忠頂寺和噶貢土吉龍寺,在多康建立龍塘度母殿和窩如(額)彌勒寺”。其中大昭、桑耶和龍塘三寺非其所建,而為修復。多康的窩額彌勒寺,即指察雅香堆供奉有自生彌勒佛的強康大殿——彌勒佛寺?,F在,可以確定為吐蕃時期遺存在康區的寺院至少有三座,即仁達佛堂、龍塘卓瑪拉康殿和窩額彌勒寺等。
三、仁達摩岸造像與石文的內容及特點
仁達丹瑪摩崖造像位于昌都地區察雅縣旺布鄉境內丹瑪山崖。當地群眾依據造像主供佛而稱之為仁達大日如來殿。造像利用丹瑪山峭壁巖石依山雕鑿而成??煞譃橹鞴┓鸫笕杖鐏矸?、陪襯佛八大隨弟子和兩個飛天女神,附加佛護貝龍王,以及殿堂上部的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刻像等。造像下面有吐蕃時期鑿刻的藏文銘刻和數十個漢字。在造像右邊刻有藏文的《普賢行愿品》經文。藏文部分95%的文字很清楚,漢文部分除“匠渾天”、“同料僧陰”、“大蕃國”等以外,大多已漫漶不清。
十分可貴的是,藏漢文史書都曾提到這一吐蕃時代的珍貴遺物。藏文史書《西藏王統記》載:“爾時,漢女公主同吐蕃使臣已行到鄧馬(丹瑪)巖。曾于巖石上刻彌勒菩薩像一尊,高約七肘,《普賢行愿品》兩部”?!吨钦呦惭纭芬舱f:“之后,公主和主仆在康地等候噶爾時,將《普賢行愿品》卷首及八十肘的佛像刻于巖石上”。以上記載與實際勒刻年代有誤。晚期漢文史書也提到這一遺跡?!段鞑貓D考》說:“仙女洞在宮角(貢覺)路旁,千仞石壁中露窗隔形,其下依巖作碉房一間,內有石碣,僅存‘大蕃國’三漢字,余模糊不清”。
仁達摩崖題記銘文雖多見諸報刊雜志,但多系相互傳抄,訛誤不少。故于此將題記銘文試重譯如下:
圣教之意,乃一切眾生皆有識念佛性之心。此心非親教師及神所賜,非父母所生,無有起始,原本存在,無有終了,雖死不滅。此心若廣行善事,利益眾生,正法加持,善修自心,可證得佛果與菩薩提,便能解脫于生老病死,獲無上之福;若善惡間雜,則往生于天上人間;多行罪惡與不善,則入惡界有情地獄,輪回于痛苦之中。故此心處于無上菩提之下,亦有情于地獄之上。若享佛法之甘露,方可入解脫一切痛苦之地,獲永久之幸福。故眾生珍愛佛法而不得拋棄??傊?,對于自己與他人之事的長遠利益,則向親教師討教,并閱讀佛法經典,便能領悟。
猴年夏,贊普赤德松贊時,宣布比丘參加政教大詔令,賜給金以下告身,王妃琛莎萊莫贊等,眾君民入解脫之道。詔令比丘闡卡云丹及洛頓當,大論尚沒廬赤蘇昂夏、內論□論赤孫新多贊等參政,初與唐會盟時,□親教師郭益西央、比丘達洛添德、格朗嘎寧波央等,為愿贊普之功德與眾生之福澤,書此佛像與禱文。安居總執事為窩額比丘朗卻熱,色桑布貝等;工頭為比丘西舍、比丘□□松巴辛和恩當艾等;勒石者為烏色涅哲寫及雪拉公,頓瑪崗和漢人黃崩增父子、華豪景等。日后對此贊同者,也同獲福澤。
益西央在玉、隆、蚌、勒、堡烏等地亦廣□寫,□者為比丘仁多吉。
若對此佛像及誓言頂禮供養者,無論祈愿,何事皆可如愿,后世也往生于天界;若惡語戲罵,即得疾病等諸惡果,永墜惡途;法律也對反佛者,從其祖先親屬起施行□□□。故無論任何人均不得詈罵譏諷!
依據這份銘文題記,我們可以把銘文歸納為刻經興佛、記述贊普敕命僧人參政、祈求唐蕃和好、贊普功業昌隆、眾生安樂,及號召百姓皈依佛法,保護佛法等內容。
察雅仁達丹瑪摩崖造像及石刻,是康區一帶唯一能確定為吐蕃時代的造像銘文,它對于研究吐蕃時期昌都地區的政治、宗教、法律、文化及書法雕刻藝術,均有重要的意義。它的發現不僅填補了昌都地區吐蕃時期金石銘文的空白,豐富了吐蕃金石文化的內容,而且幫助人們澄清了吐蕃歷史上的某些疑惑,深化了學術界對吐蕃社會的研究。糾正了《西藏王統記》中對丹瑪摩崖造像勒刻年代記載的失誤。同時,贊普赤德松贊的名字在不同的史書里有不同的名字,如牟德贊普、牟赤贊普、牟如贊普、赤德贊、賽那列等,使人無所適從。仁達摩崖造像的發現,可以確定贊普名字的正確寫法為赤德松贊。
仁達摩崖造像及石刻銘文有一些特點值得我們注意:其一,仁達丹瑪摩崖造像勒刻年代確鑿。銘文稱此石刻于赤德松贊時的“猴年夏”。赤松德贊在位時間為公元798年至公元815年,期間只有一個猴年,即公元804年。其二,刻文《普賢行愿品》這一段是由前弘期西藏最著名的譯師噶、覺、尚等在世時所翻譯的。其對譯經的次序、特點、發展及藏語文法的演變提供了可信的文獻資料。其三,說明贊普赤德松贊時,佛教僧侶不僅是宗教上的主持者,而且還封授有政事大論(宰相),掌有政治大權??梢娖鋾r崇佛勝于其父兄時代。其四,該摩崖石刻詳載了創建該文物的總仆役、主領頭及刻石工匠,是了解當時石刻工程經營指揮、收支、技術指導和具體銘刻等狀況的重要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