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5 15:08 來源:昌都報 點擊:0
@@@卡若文化@@@
一、卡若遺址及其發現
卡若遺址位于卡若區城東南卡若村,距縣城約12公里處,地處東經97°2′、北緯31°1′,海拔高度3100米。瀾滄江和卡若水在此交匯,并在兩河交界處形成了幾級臺地??ㄈ暨z址即位于瀾滄江西岸第二、三級臺地上,東靠瀾滄江,南臨卡若水,北依子隆拉山,西即卡若村??ㄈ暨z址之名,來自卡若村。在藏語中,卡若意為“城堡”。傳說元朝時,當地藏族群眾筑城堡抗御元廷將軍多達,后雖事敗城毀,全名稱卻沿用為村名。
卡若遺址開始發現于1977年。當時,昌都水泥廠工人在施工過程中發現石器、陶片,即上報地區文教局。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聞訊后,曾派3位專業人員前往調查,推測是一處原始社會遺址。
?。保梗罚改辏翟?,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正式發掘了遺址。其間,國家文物局、四川省博物館的同志曾參與協助工作,共揭露遺址面積230平方米。
?。保梗罚鼓辏怠冈?,由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主持,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云南省博物館、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生參與發掘了遺址,本次揭露面積1570平方米。
至此,兩次共發掘1800平方米。從遺址年代看,分為早晚兩期,早期距今有4955±100年~4280±100年。晚期遺址距今有3930±100年。從遺址范圍看,除早期被破壞的以外,其主要部分已基本被揭露。遺址東部遭到了一定的損壞。鑒于卡若遺址在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性,1979年8月18日,被列為西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卡若文化及其內涵
卡若遺址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海拔最高、經度最西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西藏自治區發現的第一處原始社會村落遺址??ㄈ暨z址所代表的原始文化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保ㄈ粑幕奶卣?BR> 卡若遺址的原始文化具有以下地方色彩:
其一,生產工具。遺址已經表現出新石器時代的全部特征,但仍以打制石器為大多數。打制石器、細石器和磨制石器并存。從形制學角度看,打制石器、細石器均有明顯的地方特征,磨制石器則以半月形石刀為代表,這種石器在其他遺址中也曾出現。其二,陶器均為夾砂陶制的小平底器,以罐、盆、碗為基本組合,與中原地帶新石器文化的三足器、圈足器不同,而與西南其他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所出土的陶器有一致之處。
其三,建筑業。從石墻房屋、石砌道口、圓石臺、石圍圈等來看,卡若遺址大量采用石塊為建筑原料,并出現了爐灶。在半地穴房屋中有“井欄式”木結構出現,這具有典型的地方性。
從以上幾方面看,卡若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內涵與我國已知的其他類型原始文化有明顯不同,根據考古學通例,被命名為“卡若文化”。
?。玻ㄈ粑幕从车纳鐣群?BR> 卡若文化可能是新石器時代西藏高原上的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具有豐富的社會內涵。
第一,當時昌都一帶已處于農牧社會。
從卡若遺址殘存的孢粉分析、栽培作物與獸骨鑒定來看,當時昌都一帶氣候比較濕潤,不僅生長著茂密的森林(松林、櫟林、等),各種蕨類(桫欏)、草木植物、蒿、藜、麻黃等,還出現了栽培作物谷子(粟米)。谷子系西藏地區栽培農作物的首次發現??ㄈ暨z址出現了獼猴、兔、家鼠、旱獺、馬鹿、麂、牛、青羊、鬣羚、雁、隼、豬的骨骸。其中,豬已成為飼養的動物。由上述可知,距今5000年前,居住于昌都一帶的卡若先民們已開始種植易于生長的谷子,飼養適應性廣泛的家畜(豬)了,同時也以狐、青羊、馬鹿等的狩獵作為補充。這就說明,當時昌都一帶已進入了農牧社會。
第二,卡若文化反映了當時昌都一帶氏族公社的一般情況。
從卡若遺址各方面情況來看,當時已形成了初級村落。其中的房屋面積,多在10~20余平方米之間,可供4~5人居住,說明當時可能處于對偶制家庭的階段,而其中一座近70平方米的建筑,則是氏族成員集會的公共場所,可見當時處于氏族公社時期。在此時期,除了前述的農牧生活外,卡若先民們還開始了原始的紡織,并有了愛美的觀念及初步的裝飾藝術;另外,在飲食習慣上,以魚為禁忌食物。這一切,都是其他藏區氏族社會的共同特點。
從考古材料比較而言,卡若文化的先民們與雅魯藏布江流域曲貢文化的先民們,是兩個已結成親屬關系的氏族部落群體,這說明卡若文化對研究青藏高原其他地區原始文化具有參照的意義。
第三,卡若先民們已開始了定居生活,他們在建筑方面的貢獻對以后藏族文化影響深遠。
卡若遺址中不僅有房屋、爐灶、圓形臺面、道路、石墻、圓石臺、石圍圈、灰坑等不同類型的建筑遺址,而且遺址密集錯雜,左右相并,上下重疊,說明當時的建筑水平與技術已達到一定的程度。尤其是穴居、半穴居式的居住建筑,對藏區原始文化的建筑營造技術及以后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更有研究者認為,卡若先民的地面建筑,是藏族傳統碉房的前身,并認為遺址中某建筑組合(F5、F30、F12)有著明顯的碉房色彩:底層空間狹小,有石砌圍護結構。這些特征至今仍留存于藏區碉房。而為了最大限度利用平面空間造成的建筑密集、雜亂、重疊、相連,至今仍是西藏山區(含昌都一帶)建筑的特點之一。
第四,卡若文化說明了青藏高原原始文化與祖國其他地區,甚至亞、歐洲地區的原始文化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卡若遺址、遺物的特征顯示,卡若文化是一種非常復雜的文化:細石器的出現,帶有明顯的中國北方草原民族的風格;用礫石或礫石片制成的大量石器,多半屬于中國南方或及東南亞地區的中石器時代乃至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傳統;遺址發現的穿孔貝、原產地在南海,說明當時部落之間的交流已經達到了很遠的地方(盡管是間接的);在文化內涵上,卡若文化又與馬家窯、半山、馬廠等原始文化相似,這說明卡若文化與黃河流域原始文化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交流。
卡若遺址發現的“勒瓦婁哇”技術(Levallois Technique)制作的器形,可能是接受了中亞、南亞甚至歐洲、近東地區舊石器文化的影響;印尼交界地區克什米爾布爾茲霍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半地穴式房屋與長方形雙孔石刀,可能是經卡若文化西傳的黃河流域原始文化的因素;而卡若遺址中發現的一種長方形骨片,與伊朗西部甘吉·達維(Ganj Dareh)新石器早期遺址中的骨片如出一轍,這一切都說明了當時卡若文化與其他文化的密切交流。此外,細石器和陶器、磨制石器共存的原始文化遺址,在昌都地區還發現有兩處,即煙多遺址、小恩達遺址,均屬于卡若文化范疇(詳見下節)。
卡若遺址是西藏自治區發現的第一處原始村落遺址,它的發掘,是西藏地區第一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ㄈ暨z址的發現,不僅有力駁斥了美國某些人類學家認為直至新石器時代晚期西藏才有人居住的錯誤觀點,而且展示了四五千年前昌都一帶燦爛的原始文明,雄辯地說明了昌都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對于研究西藏的土著文化與土著民族,乃至藏民族的起源等問題均有重要意義。
@@@小恩達遺址與煙多遺址@@@
一、小恩達遺址的發現
小恩達位于西藏卡若區北5公里的昂曲河東岸,東距小恩達鄉800米。
?。保梗福澳辏翟?,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在小恩達遺址進行了調查與試掘工作,共開探方二個,探溝一條,發掘面積60平方米。初步調查后可知,遺址分布在小恩達小學一帶的第一、二臺地上,面積約8000平方米,是一處具有豐富內涵的原始社會遺址。
二、小恩達遺址的內容
經1986年的發掘,發現較完整的房屋遺跡三座,灰坑一處,窯穴五處,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細石器、磨制石器、骨器、陶片等,主要有:
發現了較完整的房屋基址三座(F1、F2、F3),面積約18~21平方米,屋內地面為厚3~5厘米的紅燒土塊,居住面上發現有獸骨、刮削器、切割器、石斧、骨針等遺物,有的房屋周圍分布有明礎,墻壁以木柱為骨,編綴枝條,內外涂草拌泥而成木胎泥墻,然后燒烘而成。
窖穴共發現五處,平面呈現圓形或橢圓形(H1~H5),分為桶狀和袋狀兩種,如H3平面呈橢圓形,最大口徑72厘米,深30厘米,內堆積有紅燒土塊、石片等物。
石棺墓葬有一座(M1),棺室四壁系用天然礫石疊砌而成,頂部用直徑8厘米之柵木(尚有痕跡),上覆礫石。葬式為側身屈肢葬,墓主男性,年約25~35歲,殉葬有陶罐等物。
灰坑一處(H1),有先民們的遺物。
石器有打制石器、細石器、磨制石器等幾種。其中,打制石器87件,占石器總數的74.4%,多系礫石,分為石核、石片、鏟狀器、切割器、石斧、鋤狀器、尖狀器、砍斫器、敲砸器、刮削器、雕刻器、鉆、矛、砧、石杵、重石等十六種器形;細石器23件,占石器總數的19.6%,石質有瑪瑙、燧石、變質砂巖等,分為細石核、尖狀器、雕刻器、刮削器等四種器形;磨制石器7件,占石器總數的6%,有石錛、石鑿、石片等三種器形。
骨器共19件,分為骨針(8件)、骨錐(9件)、骨刀梗(1件)、骨匕(1件)等四種。
陶器,受限于試掘面積,尚未發現完整器物,但出土了陶片259片,均系夾砂陶,以灰陶為主,此處又有紅陶、黑陶。陶器的類型多種,較典型的有罐(7件)、盆(2件)、碗(1件)等三種器形。陶器的紋飾較豐富,以刻劃紋為主,紋樣繁多,線條清晰。
三、小恩達遺址反映的文化內涵
從打制石器、細石器、磨制石器三者并存,而且以打制石器為主來看,小恩達遺址處于新石器時代,年代距今3775±80年(樹輪4125±100年),晚于卡若遺址。
小恩達遺址所反映的文化內涵,屬于卡若文化的范疇,但又比卡若文化有明顯的進步。從遺址中出土的石器、獸骨等物來看,小恩達遺址已進入了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階段。
從文化面貌來看,小恩達遺址還與西藏林芝、墨脫、拉薩北郊曲貢村幾處遺址的原始文化,與黃河中上游地區的原始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系。
小恩達遺址,是藏東昌都地區繼卡若遺址之后科學發掘的第二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它的發現,對探討藏民族的起源、西藏地區早期和黃河流域等地的文化聯系,以及建立完善的卡若文化的類型和序列均有重要意義。
四、煙多遺址
煙多遺址,因位于察雅縣煙多鄉而得名,大約地處北緯30°50′,東經97°25′。
煙多遺址面積共8000平方米,系河邊階地。發現灰坑1個,出土了大型打制石器4件,磨制石器2件,及陶片若干。
煙多遺址屬于卡若文化的范疇,它與小恩達遺址的發現,為卡若文化的研究及新石器時代昌都地區社會面貌的探討,提供了新材料。
@@@ 貢覺相皮石棺墓與八宿巖畫@@@
一、貢覺相皮石棺墓的發現及其文化內涵
石棺墓,即石板墓,又稱石棺葬、板巖葬,是青銅時代藏東以橫斷山脈為中心的地區最有代表性的教研文化。研究石棺墓,對了解本地區藏族及其他藏緬語族各民族的歷史淵源、民族遷移、民族融合、民族關系等問題,有重要的意義。
格勒博士在四川新龍縣發掘過石棺墓,認為,“石棺葬分布的地區,自北向南,金川、丹巴、康定、道孚、爐霍、甘孜、石渠、新龍、雅江、木里、白玉、巴塘、義敦、德欽、芒康、貢覺等都是藏族地區?!睋覀兞私?,昌都地區的貢覺、芒康、左貢、洛隆、丁青等地均有石棺葬發現。
?。保梗罚浮保梗罚鼓?,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化局先后兩次在貢覺縣相皮區,對相皮墓地進行了調查與復查。童恩正認為,這是一處“戰國——西漢晚期”的遺址,即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世紀初葉,其年代距今約2200年,但另有研究者則認為是吐蕃時期的遺存。
據當地群眾介紹,相皮墓地曾經發掘出大批石棺、陶器、人骨等。1979年調查時見到的是一具殘棺,為石板拼成,長方形,長為1~1.2米,寬0.4~0.6米,高0.5米。1986年又出土了陶器4件,包括陶罐等器形,均為夾砂黑陶。器表磨光,有的表面施彩,腹部圓鼓,底平而小,頸、腹部多飾手捏豎道凸印痕,以壓印、刻劃的幾何形紋飾為主。這些特征與四川西北部岷江上游石棺葬中出土的陶器大體相近,只是相皮陶器質地稍粗,制作稍差,底部較圓。相皮石棺葬與川西藏區石棺墓在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表明藏東、川西在文化聯系上的密切,也說明康區歷史在西藏或藏族歷史上有其特殊性。
二、八宿巖畫
八宿巖畫位于八宿縣城以西5公里處巴冬村牧場的嘎學巖,又稱嘎學巖畫。
八宿巖畫是在一塊巨大巖石上雕鑿而成的。巖畫布局較亂,既有單一圖案,如日、月、人物、動物、塔、藏文字母,又有組合圖案,如張弓射箭者、奔跑者、騎馬者。
巖畫的內容,既反映了當地先民們的狩獵、收獲等社會生活,又反映了當地的社會風俗,如生殖崇拜及佛教思想。
巖畫古樸、簡潔,具有原始的風格。從上述內容與風格看,應是在不同時期先后完成的。
八宿巖畫是昌都地區至今發現的唯一早期巖畫群,它的年代早,延續時間長,內容豐富,風格古樸,為研究八宿一帶早期的社會形態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資料。
@@@ 藏漢文獻記載中的古代部落@@@
一、西南夷——氐羌、笮人及炯人
氐羌是中國上古的一個民族系統,二者同流異流,是許多民族的通稱,而不是單一民族之稱,包括的族屬十分復雜。早在新石器時代,藏族地區的原始文化與甘青地區的氐羌原始文化就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氐羌民族最早居于甘青地區,約從夏商之際起,陸續東遷漢地,并逐漸漢化;同時還曾南移西南地區。秦漢以后,羌已是中國西部許多民族的泛稱,如見于《漢書》、《后漢書》的“諸羌”就有研種羌、留何種羌、先零羌、封養牢姐羌、罕開羌、燒當羌、當煎羌、燒何羌、勒姐羌、鐘羌(鐘存羌)、當闐種羌、旦凍羌、傅難種羌、鞏唐羌、句就種羌、鳥吾種羌、零吾種羌、滇那種羌、長離諸羌、黃羝(石)羌、發羌、唐旄羌、參狼羌、白馬羌、旄牛羌、#人種羌、全無種羌、沈氏種羌、岸尾羌、武都羌、越巂羌、廣漢羌等。從歷史學而言,古代羌人是藏民族先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有極深的淵源關系,而從民族學、考古學、語言學、體質人類學等幾方面也可看到二者的淵源關系。
至于氐族,《北史·氐傳》云:“氐者,西夷之別種”,“秦漢以來世居歧、隴以南,漢川以西,自立豪帥”。此記載系沿襲《史記·西南夷列傳》所載:“自冉#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苯Y合其他記載,可知白龍、白水流域是氐族分布的中心地區。這些地區與今川甘藏區相吻合。唐以后,這些地區的氐族,或“同化于漢人”,或“同化于藏”,成為藏民族的來源之一。
可見,氐羌與藏民族都是歷史悠久的民族,二者在歷史上形成了密切的關系,但二者又是不同的,“不能說吐蕃的世系出于羌,亦等于不能說羌族的淵源始于藏”。
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白詭`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徙、笮(音作)都最大;自笮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冉#最大”??梢婓腥伺c巂、冉#均系氐族系統民族。
笮,又作“乍都夷”、“旄牛夷”,主要分布于今四川漢源一帶及甘孜、石棉諸地,而這些地方發現的石棺墓,就是笮人、徙人的遺留?!度A陽國志·蜀志》越巂郡定笮縣條:“笮,夷也,汶山曰夷,南中曰昆明,漢嘉、越巂曰笮,蜀曰邛,皆夷種也??h(定笮縣)在郡(越巂郡)西,渡瀘水(今雅礱江),賓剛徼,曰摩沙夷?!倍锌h位于今四川西昌西部。今怒江、麗江一帶藏族稱傈傈族為笮巴,即笮人之意。而笮巴也是甘孜等地一部分藏族的稱呼。
笮人,本為牦牛種,原居于雅礱江流域,從漢代后經一千余年的演化,變成笮巴或扎巴、雜人。藏語中的笮(rdza)今理解為“陶”,而笮巴(rdza-pa),意為制陶人。楊嘉銘先生在大渡河兩岸魚通、嵐安等地發現古陶甚多,表明當地在古代曾有發達的制陶業,而今四川新龍等地的扎巴人也以制陶聞名。
昌都的鹽井一帶,當地居民傳說古代曾生活過“炯人”。
炯人,即“冏人”,又稱“姜人”、“漿人”。系藏語Vjang的音譯。昌都鹽井一帶正是藏族史詩《格薩爾王》中所說的格薩爾與“炯巴”或“炯”人為爭奪食鹽而發生交戰的地區。按照藏族傳統的地理概念,此地正是“朵康六崗”中的擦瓦崗,系有名的產鹽之地,所以格薩爾征服“炯巴”或“羌巴”反映了藏族同化炯人的歷史事實。對此,費孝通先生指出:“傳說察隅地區原來還有一種被稱為‘冏’的人,他們生產先進,所筑的梯田,遺跡尚在,大約在六代前被藏族打敗,部分遷走,大部分藏化?!?BR> 考古發現與實地調查也可作映證。在察隅發現了不少當地居民傳說是炯人留下來的石墻、石階等石料建筑遺跡;格勒博士調查后得知,巴塘扎金頂的居民也稱石棺葬為“槳若”(Vjang-ro),意為槳人之尸體,應是炯人的遺留,格勒博士還指出,與石棺葬、“梯田遺跡”相關的“炯人”的文化遺跡,從義敦開始,經巴塘、芒康到察隅一帶均能發現。藏稱炯巴,實為納西族,來自氐羌系民族。
總而言之,氐羌、笮人、炯人的活動均在康區,與昌都地區的古代文明有密切關系。
二、悉布野部與昌都
藏文典籍認為,雅魯藏布江流域的雅隆部落是藏族的祖先。
雅隆部落是在西藏南部谷地雅隆地區形成的一個部落聯盟。藏文典籍記載,雅隆地區“悉布野蕃”(Spu-rgyal-bod,又作“悉補野蕃”、“悉勃野蕃”)統治時,雅魯藏布江流域就居住著最早的居民“蕃”(bod)族,被稱為“蕃域索卡”。
《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贊普世系表》說:“天神自天空降世,在天空降神之處上面,有天父六君之子,三兄三弟,連同赤頓祉共為七人,赤頓祉之子即為聶赤贊普?!倍櫝噘澠战凳朗菫榱俗觥巴罗笈2俊敝巴酢?。據五世達賴《西藏王臣記》:聶赤贊普“下降天梯而步行到澤當四門平原時,被在那里放牧的有才干的‘本教’徒十二人看見,問他從何而來?他用手指著天示意答復,他們了解他是從天界懲罰下來的。也就是說他有資格作藏區之王。這樣他們就用肩頭當作他的輿座,把他高高抬起而來到市中,由此都稱他為聶赤贊普”。
聶赤贊普做了吐蕃六牦牛部之王,亦即首領,被尊為“悉補野贊普”或“圣神贊普鵑提悉補野”?!缎绿茣ね罗瑐鳌酚涊d吐蕃之祖是“鶻提勃悉野”。此外拉薩大昭寺門前的《唐蕃會盟碑》碑上藏文有類似記載。這說明聶赤贊普是當地原始居民推舉出來的有才干的部落酋長。聶赤贊普的來歷,據《德烏教法史》所言,來自波布(Pho bo,今波密)?!吨钦呦惭纭氛f:聶赤贊普建造了最早的堡寨雍布拉康,降伏蘇毗之本教徒窩擁杰娃,并收努王的所有小邦為屬地。這實際上是聶赤贊普從天而降的本教徒十二人,可能是十二部落的代表人物,他們共同組成部落聯盟,并推舉聶赤贊普為首領。
聶赤贊普及悉布野部的活動,反映了昌都古代社會的某些情況,是研究昌都歷史的大事。
三、東女國
東女國是公元六、七世紀出現的部落群體及地方政權,是昌都地區及整個藏族歷史上重要的文明古國。
《舊唐書》卷197《南蠻西南蠻傳》記載:“東女國,西羌之別種,以西海中復有女國,故稱東女焉。俗以女為王。東與茂州、黨項接,東南與雅州接,界隔羅女蠻及白狼夷。其境東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在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為船為渡?!?BR> 據任乃強先生考證,“康延川”即今昌都一帶,“弱水”即今之瀾滄江,所謂“大小八十余城”,謂其國轄有八十余“縱”(Rdsong),即農業聚邑。大抵而言,“昌都、察雅、類烏齊、八宿、察#龍、鹽井、門空、貧臺,北至隆慶,西至丹達山之地,皆舊東女國境”??芍獤|女國東與茂州(今四川茂汶一帶)交界,東南與雅州(今四川雅安一帶)交界,包括了今四川阿壩茂汶以西,甘孜州的巴塘、理塘(白狼夷故地)以北及整個昌都地區,范圍十分廣大。由于女王居于昌都一帶,可知東女國是以昌都為政治、經濟中心的。
東女國時期,昌都地區及四川西北藏區已有較發達的文明。當時東女國人口4萬余戶,勝兵1萬余人,散布于山谷之間的八十余座聚邑之中,所居之處均筑“重屋”,即碉房:一般民眾所住的為上下六層,而女王所居則有九層,這表明了東女國高超的建筑水平。東女國還使用文字處理,“文字同于天竺”;盛行歷法,“以十一月為正”,即以十一月為一年之始。
東女國文化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以女性為中心和女性崇拜的社會制度,前引《舊唐書》稱該國“俗重婦人而輕丈夫”,《新唐書》卷146《西域傳》上“東女國”條則記載東女國“俗輕男子,女貴者咸有侍男”。東女國以女性為國王,“女王號為‘賓就’,有女官,曰‘高霸’,平議國事。在外官僚,并男夫為之。其王侍女數百人,五日一聽政。女王若死,國中多斂金錢,動至數萬,更于王族求令女二人而立之。大者為王,其次為小王。若大王死,即小王嗣立,或姑死而婦繼,無有纂奪”??梢?,東女國王位繼承采取了女王終身制與家族壟斷制相結合的方式,男子無權參與。
東女國還有著占卜之風和獨特的喪葬制度?!杜f唐書》稱:“其俗每至十月,令巫者賚楮詣山中,散糟麥于空,大咒呼鳥。俄而有鳥大如雞,飛入巫者之懷,因剖腹而視之,每有一谷,來歲必登;若有霜雪,必多災異。其俗信之,名為鳥卜?!贝藶闁|女國盛行鳥卜之俗的記載?!捌渚訂?,服飾不改,為父母則三年不櫛沐”,這可能是吸收了內地漢文化的因素,“貴人死者,或剝其皮而藏之,內骨于瓶中,糅以金屑而埋之”。這是二次葬,而“國王將葬,其大臣親屬殉死者數十人”。則表示東女國仍有殘酷的人殉制度。
東女國還有服飾尚青及赭面之俗?!杜f唐書》云:“其王服青毛綾裙,下領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苯砸郧嗌珵槊?,而男子“以青涂面”,即尚青,又赭面。
東女國與唐中央政府保持了友好關系。早在隋朝時,東女國就與隋朝政府有使者往來。唐高祖武德年間,東女國湯滂氏遣使貢方物。唐太宗時曾降璽書以示慰撫。武則天時,冊拜東女國斂臂為左玉鈐衛員外將軍,賜以瑞錦制蕃服,東女國使者亦多次來朝。后來,吐蕃強大,統一了青藏高原,東女國成為吐蕃政權的一部分,“其部落,大者不過三二千戶,各置縣令十數人埋之。土有絲絮,歲輸于吐蕃”。東女國舊部又接受唐朝賜予的絲帛,成為內地與吐蕃進行絲綢貿易的中間商。所以,《舊唐書》記載說東女國“部落代表刺史等官,然亦潛通吐蕃,故謂之‘兩面羌’”。既表明了東女國舊部的中介性質,又說明了羌、藏文明密不可分的聯系。
東女國雖亡,但其文化卻為吐蕃所吸收,成為吐蕃文化暨藏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吐蕃的一妻多夫習俗、婦女享有較高地位、鳥卜、赭面之俗、建筑技術與喪葬制度等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的傳承關系,而民族學調查則表明至今川藏地區仍殘存有東女國文化因素。今四川藏區的嘉戎藏族,仍信奉對木爾多(dmu-rdo)神山的古老崇拜。木爾多神山是木爾多和斯巴嘉爾木(srid-pa-rgyal-mo)的圣山。而所謂“木”(mo)在藏語中一般指女性?!凹螤柲尽币饧磁?、后妃或神妃,“斯巴嘉爾木”即眾生之女王。通過民族學、語言學等多方面的調查及研究,格勒博士指出,嘉戎地區在古代存在過以女性為中心,或以女性為王(首領)的女性崇拜時代,“嘉爾木”之稱應該就是唐代藏族人民對“東女國”的稱呼。
?。保梗梗纺瓯菊n題組在昌都地區實地調查中了解到,昌都地區至今仍有許多與女性崇拜有關的痕跡,如卡若區有一個名為“嗄唐木”的地方,當地居民在房頂安放一個男性性器狀物的習俗及對“屑格木”神山的傳統看法,均是東女國女性崇拜文化在當地居民意識中的遺留。
四、蘇毗王國
蘇毗是藏族歷史上一個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
《新唐書》說蘇毗是“西羌種”??芍K毗原屬羌系民族。法國漢學家伯希和(P. Pelliot)認為,蘇毗是一個藏種的國家,蘇毗系羌系民族的名稱,而“孫波”則是吐蕃(邏娑Lhasa即拉薩一帶西藏民族)的名稱。此論已為學界公認。
蘇毗的原始居地在今西藏日喀則地區的南木林縣一帶。也即襄曲河(shangs chu)流域。因此藏文史籍又稱襄曲河為蘇毗河(sum po cho bo)。蘇毗“在蔥嶺之南”,可知蘇毗原居于青藏高原西部及西北部。之后逐漸東擴,一直抵達拉薩河流域和昌都的西北部一帶,我們課題組在丁青寺院背后的山頂上發現許多傳說是古代孫波居住的建筑遺跡(見照片)。
《隋書》記載,蘇毗“人有萬家”,可見隋朝時期蘇毗已是有戶逾萬的大國,兼之地域廣闊,更是雄長一方。由于蘇毗國內實行女王與小女王的共同執政,逐漸出現了裂痕,矛盾日益激化。
當時,蘇毗女王達甲吾(Stag skya bo)居于輾噶爾舊堡,而小女王墀蚌蘇(khri bangs sum)則居于悉補爾瓦之宇那(今拉薩北)。達甲吾顢頇昏庸,驕縱暴戾,大臣念·幾松上言勸諫,反為達甲吾所逐。念·幾松乃暗中策劃,殺死達甲吾,投奔墀蚌蘇。
墀蚌蘇大喜,重賜念·幾松。念·幾松之妻恣意妄為,殘酷虐待奴戶,激起民怨,而墀蚌蘇亦非明君。在這種條件下,一些大臣暗中聯系駐扎于秦瓦達孜宮的吐蕃達日年塞贊普,圖謀顛覆。
達日年塞之子南日倫贊繼位后,便與蘇毗眾舊臣起誓結盟,里應外合,一舉占據蘇毗王宮,處死了昏庸的女王墀蚌蘇,王子“芒波杰孫波逃遁突厥”。蘇毗歸屬于吐蕃。
據《敦煌古藏文歷史文書》載:南日倫贊時代,吐蕃控制的地域,南到雅隆、達波,東到達布、娘波,西到藏地、朱孤(dru-gu),北到蘇毗。顯然,此時蘇毗本部已歸于吐蕃治下,南日倫贊甚至改之為彭城(今拉薩北)。
不久,南日倫贊死于內部斗爭,蘇毗與達波、娘波等紛紛叛起,各自獨立。證明蘇毗女王、臣民并不甘心受吐蕃的統治。
公元七世紀南日倫贊之子松贊干布時,又重新征服蘇毗、達波諸部,統一了青藏高原地區。此時,吐蕃的疆域,已由初期的以雅隆悉布野部為中心的“三茹”(ru-sum),擴大為“五茹”,增加的“五茹”之一就是“孫波茹”(sum-pa-ru),表明蘇毗再次為吐蕃所征服。蘇毗被征服后,大部分被藏化,而吐蕃也把蘇毗視為本民族的內部成員。蘇毗有功的奴隸主,如#、巴、農、蔡邦等君臣也成為了吐蕃上層新貴族,整個蘇毗連同羊同、黨項、吐谷渾一起稱作內四族。敦煌藏文文書將吐蕃與蘇毗連名,簡稱“蕃孫”(bod-sum),說明吐蕃興起后征服蘇毗,并將之納入了藏族。
蘇毗與吐蕃合一后,蘇毗軍隊成為吐蕃武力擴張的得力工具,在河隴、西域一帶屢次征戰。蘇毗也成為吐蕃的后方大基地,即所謂“吐蕃舉國強援,軍糧馬匹,半出其中”。
蘇毗為吐蕃征服后,仍保有相當的勢力?!缎绿茣返摹短K毗傳》記載:蘇毗在吐蕃諸部中“最大”,其范圍,東與多彌(即難磨)為鄰,西接鶻葬硤,有人口3萬戶。也有蘇毗人不堪忍受吐蕃奴役之苦,前去“投唐”。唐玄宗天寶(公元742~756年)中,就有蘇毗王沒陵贊率部投唐之事,結果被吐蕃發現,沒陵贊及其家族共二千余人被殺;天寶十四年(755年)春,“蘇毗王子悉諾邏去吐蕃來降”,悉諾邏系沒陵贊之子,投唐而事泄,其一千余部眾被吐蕃所殺,悉諾邏本人則逃至隴右,后來到了唐都長安。
唐以后,蘇毗很少見于史載,表明蘇毗逐漸藏化。
蘇毗女國在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蘇毗的經濟,以畜牧業和農業為主,其中狩獵占有突出的地位,史書所謂“以射獵為業”,男子唯務耕戰狩獵。蘇毗物產豐富,出產牦牛、駿馬、黃金、黃銅、朱砂、麝香、鹽等。手工業及商業貿易在蘇毗也十分興盛。史書記載蘇毗“恒將鹽向天竺興販,其利數倍”。蘇毗的#石,與當時天竺、波斯、高昌等地的絲路貿易有關,而女王喜愛的紋錦則來自中原。
蘇毗與中原、天竺等地的商貿頻繁,與蘇毗的對外聯系密不可分。早在隋文帝開皇六年(公元586年),蘇毗已遣使朝貢,與中原發生了聯系,其間與雅隆吐蕃有過戰爭后,蘇毗還與天竺、黨項有過數次戰爭。
蘇毗的政治也有濃厚的特色。
蘇毗雖然已進入了奴隸制初期,但卻保存了大量的母系氏族的殘余,或者說蘇毗以女權為核心立國,是一個母權國家。
《隋書·西域傳》之“女國”條記載,“其國代以女為王,王姓蘇毗,字末羯”,“復有小女王,共知國政”。女王每五天聽朝政一次,小女王則協助管理。王位由女王終身把持,女王死后,國中則厚斂金錢,求死者族中賢女二人,一人為女王,一人為小女王,共主國政。若女王死,則由小女王繼任。
“女王之夫,號曰金聚,不知政事”。金聚,據外國學者托瑪斯的研究,意為“家人”,男子無權處理政事,只能“以征代為名”,即從事戰爭或耕田,這就是金聚的含義。
蘇毗的風俗,富有女國特色。史稱“其俗貴婦人,輕丈夫,而性不妒忌”。表明女國重發輕男。女國又有鳥卜之俗:在人祭儀式后,“入山祝之,有一鳥如雌雄,來集掌上,破其腹而祝之,有粟則年豐,沙石則有災,謂之鳥卜”。女國崇拜阿修羅神、樹神。阿修羅是天竺神話中的神靈,因常與天神戰斗,而被視為戰神。喪葬制度方面,蘇毗盛行二次葬,“貴人死,剝取皮,以金屑和骨肉置于瓶內而埋之。經一年,又與其皮納于鐵器埋之”?!√K毗也有赭面之俗,無論男女均以彩色涂面,甚至“一日之中,或數度改之”。
蘇毗的文化,已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在建筑、醫學等領域取得輝煌成就,而后人從吐蕃文化中也可以看到蘇毗文化的痕跡。至于今天的青?;ブ睖相l有“蘇毗村”,貴德縣東與黃南尖扎縣交界有“蘇毗峽”、“蘇毗人”,則是蘇毗文化不甘完全為歷史堙沒的見證。